欢迎来到莒南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十字路街道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三富”行动的决策部署,坚持盘活资源、引企兴村、多元联动,着力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收难题,初步探索出一条“家门口就业、持续性增收”的共同富裕新路径。截至目前,十字路街道共建成并规范运营各类共富工坊78个,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100余人。
一、当好“媒人”牵好线。立足街道交通、土地、人力等资源优势,把共富工坊与招商引资工作相结合,激活农村闲置资源,实现“闲产”变“活钱”。由村党组织牵头,全面摸清村内闲置资源、群众就业需求、龙头企业需求,建立资源清单和需求清单。党工委工作专班,积极牵线搭桥,主动对接有外溢加工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外贸公司、电商供应链企业53家,通过“改造一批、租赁一批、合作一批”方式,实现企业、村集体、就业人群三方靶向对接。比如,官岭前村、孙家怪草村,积极对接乐家家纺项目,在村设立加工点,有效承接业务向农村拓展。
二、用好“红人”强引领。发挥村党支部核心引领和党员致富带头人的作用,推广“党支部+企业+农户”发展模式:村党组织和党员负责提供场地、组织劳动力、协调服务;企业负责提供稳定订单、技术培训、设备支持、质量标准与产品回购,确保工坊生产有方向、销售有保障、技术有支撑。比如,虎园村党支部利用村集体闲置院落,成功引入缝纫与葡萄干分拣项目,建成复合型工坊;马蹄湖村党支部依托独特资源禀赋,与“华林柳业”深度合作,将村委闲置房间打造成特色柳编车间,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带动增收;富泉村党员侯仕秀,促成与清泉食品合作,建立了村集体企业—三泉粮油加工厂,促进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三、招引“能人”兴产业。以建设共富工坊为平台,将村民闲置宅基地、农房纳入盘活范围,既为在外人才回乡创业提供要素支持,也为村民提供了资产性收益保障。截至目前,累计吸引18名在外人才返乡创办共富工坊,实现昔日外出打工,今朝返乡赚钱。比如,土沟村招引“三青”人才返乡,回村创办了软管加工厂和内管生产厂等项目;北园村、永兴居通过引进在外人才,激活闲置宅基地资源,建成了集电子元件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特色共富工坊;王家欢疃沟通过在外人才,与青岛鲜花供应商合作,建成了集鲜花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特色共富工坊。同时,建立健全“城市社区(消费市场、公益资源)+农村支部(资源、劳力)+企业(技术、订单)”的三方联动机制,推动城市社区与农村工坊结对,开展订单直供、资源共享。比如,温泉社区依托区位优势,建设2处鞋厂、2处被服加工厂,吸纳周边5个村、72名群众就业。
四、培育“好人”促和谐。共富工坊建设有效破解了“集体发展、村民增收、乡村治理”三道难题,成为强村富民的有效载体。村集体通过场地租赁、管理服务、入股分红等方式,相关村集体经济增收总计65万元以上;工坊就业人员中留守妇女、轻度残疾人、中老年劳动力占比超过85%,按照“基础工资+超产奖励”机制,就业人员人均月增收约3000余元,熟练工可达4000元以上,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村党组织通过牵头组织工坊建设,集聚了人气,吸纳了闲散劳动力,有效减少了邻里纠纷,服务凝聚群众能力显著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
下一步,十字路街道将坚持“以工促农、城乡互促”的发展路径,在继续盘活存量闲置资源基础上,探索跨村资源整合利用,提升规模效应和专业化水平,完善工坊安全生产、劳动保障等规范,持续深化共富工坊建设,力争年内突破共富工坊100家,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奋力打造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十字路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