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县人民政府
朗读

【相沟镇 】“三个结合” 抓实共富工坊建设

来源:相沟镇党政办 打印

今年以来,相沟镇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共同富裕目标,以共富工坊建设为抓手,将共富工坊打造与村集体增收、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相结合,有效激活农村资源要素,促进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实现双增收。

坚持共富工坊与集体增收相结合,夯实乡村振兴经济基础。相沟镇通过“村集体主导、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运营模式,盘活闲置土地、房屋等资源,推动村集体经济从“保底型”向“发展型”转变。一是盘活资源,村企合作促增收。鼓励村集体以闲置校舍、老村委大院、集体厂房等资产入股,与企业合作共建工坊,村集体以租赁费、按比例分红等方式增收。其中,相沟街村盘活该村原村小闲置场所,同辖区企业合作打造共富工坊,带动群众增收的同时,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4.5万元。二是联村共建,连片打造促增收。针对村庄位置,发动辖区临沂春艺工艺品有限公司、临沂玉和柳编工艺品有限公司等手工艺品企业,在宋家沟、结庄、圈子、安子窝等村连片打造共富工坊,吸纳群众通过从事手工艺品加工,实现增收共富。三是支部领办,劳务合作促增收。发挥各村党组织的领办作用,对外联系引进项目的同时,以成立劳务合作社的方式,参与共富工坊的务工,保障村集体的增收受益。目前,全镇11处共富工坊已带动10个村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

坚持共富工坊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升级。为避免工坊建设“低小散”,相沟镇立足红薯、木业家具、手工艺加工等特色产业,推动工坊向标准化、品牌化、链条化方向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一是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特产品价值。针对红薯种植规模大但效益低的问题,建立了村党支部与辖区红薯深加工企业的联系对接机制,引导各村利用闲置场所打造共富工坊,从事红薯削皮、切块等初加工,解决企业用工问题的同时,带动群众的务工增收。二是创新合作模式,发展劳动密集产业。依托辖区草编、柳编、家具木业、羽毛球拍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参与共富工坊建设,将手工活搬到村内,搬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增收。目前,全镇已打造工艺品加工类共富工坊18个,务工群众260人左右,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三是推动电商直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动员各村以三青人才、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群体为主挖掘电商直播潜力人才,由镇党委组织开展电商直播培训,培育优秀主播,通过在各村打造助农直播间的方式,拓宽镇域红薯及深加工产品等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群众收入。目前,全镇已打造助农直播间11处,助农直播基地1处,有效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坚持共富工坊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借力市场赋能长效发展。通过招引项目、示范带动、村企合作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工坊建设。一是外出对接项目,打造共富工坊。将共富工坊的打造与招商引资工作紧密结合,对接大产业的同时,不放过小项目,引进劳动密集型项目打造共富工坊。其中,王庄村引进临沂科达智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频变压器加工项目,打造共富工坊,可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月工资2500元至6000元不等。二是动员优秀人才,强化带动效应。发挥各村三青人才、归雁人才、鸿雁人才等主观能动性,或依托自身产业优势,或外出联系对接,内培外引参与共富工坊的创办。老子峪村三青人才程尧外出对接引进染发三件套包装项目,利用村委闲置场所打造共富工坊,通过“人才接单+群众代工”的模式,帮助该村20余人增收。三是深化村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结合“万企兴万村”等工作,推行“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以企业提供项目、村集体协调组织、群众参与生产的模式打造共富工坊,解决企业用工难、村集体和群众增收难的问题,实现了多方共赢的效果。

截至目前,全镇共有共富工坊41个,实现了24个行政村全覆盖,可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群众人均年增收3000元,真正实现了“村村有项目、户户有收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我们期待与您沟通
通过了解上述内容,您肯定有话要说吧?任何想说的话,您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与我们进行沟通。

主办:莒南县人民政府
承办:莒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符:3713270017   鲁ICP备06010595号
鲁公网安备371327023713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