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县人民政府
朗读

莒南县酸化耕地改良技术意见

来源:县农业农村局 打印

酸化耕地是指表层(0~20cm)土壤pH(土水比1︰2.5)﹤6.5的耕地,分为弱酸性(pH5.5~6.5)、酸性(pH4.5~5.5)和强酸性(pH﹤4.5)不同等级。据2010年《莒南县耕地地力评价》与近年耕地质量监测,全县土壤有机质较低、碱解氮中偏低、有效磷丰富、速效钾偏低,土壤大致呈微酸性至酸性。其中,PH值6.5~7.5的中性耕地占比1.2%;5.5~6.5的微酸性占比55.9%,主要分布在平原;4.5~5.5的酸性占比42.9%,主要分布于丘陵。对此,《山东省耕地质量提升规划》(2014~2020年)将莒南县列为山东省酸化耕地土壤改良修复核心区之一。近年来,由于化肥施用量的减少,耕地土壤酸化势头初步得到遏制,但还没有根本好转。为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耕地保护,遏制耕地退化,提升内在质量,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产品安全,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我县于2020年承担了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下达的酸化耕地治理项目,通过项目实施,示范推广综合治理技术,达到治理耕地土壤酸化、改善土壤内在环境,提升耕地质量,促进粮食作物持续稳定增产之目的。

一、技术模式

采取使用钙质土壤调理剂、生物有机肥技术模式,综合治理酸化耕地。应用碱性钙质土壤调理剂中和土壤酸性,增加钙质营养;使用生物有机肥增加土壤有益菌群落;增施有机肥、提倡秸秆还田提升土壤有机质,缓冲土壤酸性,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综合治理修复退化耕地。

二、技术措施

全县酸化耕地治理项目实施面积25000余亩,为保证酸化治理效果,根据耕地酸化程度、作物种植结构,采取差异化治理措施并分类指导。项目推广应用的土壤调理剂为山东地宝土壤修复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CaO≥40%、pH8~12,原料牡蛎壳煅烧粉);生物有机肥是山东农大肥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质≥60%、有效活菌数≥6亿/g、适用原料类)。

(一)微酸性至酸性土壤改良区。主要分布于平原或部分丘陵,项目区示范面积24000余亩,下茬作物主要为玉米、花生或甘薯。土壤调理剂一般亩施40~50公斤,于冬耕或春耕前兑细土撒施,或者与腐熟好的圈肥混合撒施,随耕地翻入地下;生物有机肥亩施40~50公斤做基肥,于耕地前撒施或条施于犁底,随耕地翻入地下。

(二)酸性土壤治理区。指项目区重点打造的集中连片千亩示范区,位于坊前镇邱官庄村,示范面积1000亩,下茬作物主要为花生、玉米。亩施土壤调理剂80~100公斤、生物有机肥120公斤做基肥,施肥方法同上。酸化果园苹果、桃树施肥参照本条技术措施。

(三)注意事项:

1、在增施圈肥、合理施用配方肥基础上,配合施用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

2、生物有机肥不能与土壤调理剂、其他化肥直接混合施用,以免影响生物有机肥有益菌活性。生物有机肥含有少量氮、磷、钾营养,所以每施用1袋(40公斤)生物有机肥相应减施复合肥2.5公斤。

3、土壤调理剂碱性较大,不能与含铵态氮的复合肥等直接混合施用,以免加剧氨的挥发、引起氮肥更多的损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我们期待与您沟通
通过了解上述内容,您肯定有话要说吧?任何想说的话,您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与我们进行沟通。

主办:莒南县人民政府
承办:莒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符:3713270017   鲁ICP备06010595号
鲁公网安备371327023713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