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莒南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为及时掌握我县秋收玉米产销及市场价格变化情况,正确研判后期价格走势,按照省价格监测中心《关于开展秋粮市场价格调查暨2016年全员岗位练兵活动的通知》要求,县物价局组织开展了2016年秋粮市场价格专项调查。我们选取2个粮食企业、2个村民小组、2家种粮大户和2家种粮散户为调查对象,采取填写问卷、实地调查、座谈了解等方式进行了调查。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2016年玉米播种面积、单产、总产情况
2016年,莒南县玉米种植面积38.35万亩,比上年减少6.8%,因后期轻旱,产量较去年略减,单产920斤/亩,比去年减少1.3%,总产17.64万吨,比去年减少5%。2015年种植面积为41.17万亩,单产933斤/亩,总产:19.2万吨。
从调查户的情况来看,由于去年玉米价格低,很多种粮大户调整了种植结构,村组散户由于种植习惯、种植面积少,仍然是收了麦子种玉米,虽然价格低,但明年还继续种玉米,预计全县明年玉米种植面积将基本保持稳定。另外根据调查,今年冬小麦种植面积较去年略减,主要是10月份小麦播种期连续降雨,有农户错过了播种期。
(二)秋收玉米开秤均价及后期价格运行情况
秋玉米开秤均价饲料企业为0.83元/斤,大粮庄的收购价为0.8元/斤,个体粮贩的收购价格为0.75元/斤。我县秋玉米开秤收购以来价格低位运行,进入11月份以来,受天气等因素影响,玉米价格缓慢回升,价格运行呈现小幅度稳步上涨态势,目前饲料企业的收购价格为0.92元/斤。
玉米价格下跌的原因分析: 一是国内玉米库存压力巨大,二是玉米的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三是国家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调整等多重原因造成的。
近期玉米价格运行小幅稳步上涨的原因分析:一是天气因素。东北产区前期持续阴雨不断,影响农户的收割和晾晒,加重了新季玉米的霉变,部分的地区的霉变率达到了5%以上,严重影响玉米的上市。入冬后,玉米水分基本达标,质量提升,价格上涨。二是秋玉米开秤价格低迷使得农户有明显的惜售心理,抬升华北地区新季玉米收购价。三是国家禁超政策的实施使得公路运输费用上涨。与此同时,随着冬季供暖的来临,铁路运输方面优先安排电煤等重点物资的装车。四川、江西、湖南等地玉米货源尤为紧张。四是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 2016年1月至9月份中国进口玉米297.9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34.29%。进口玉米同比减少,有利于国内玉米去库存,一定程度上也拉升了长期低迷的玉米价格。“天气”阴雨连绵,“运输”不畅,进口减少,各种因素叠加,支撑玉米价格稳中上涨。
后期玉米价格预测及主要依据:用粮企业基于对国内玉米供大于求、去库存压力巨大等基本面的判断,对秋收玉米开秤价格看跌预期较大,秋玉米上市以来,用粮企业多持观望等待的态度,多采取随用随购保持低库存的做法,收购商入市收购的积极性也不高,玉米价格一路下跌。另一方面,在玉米价格一跌再跌的情况下,农民盼涨惜售心理增强,大都持观望态度,售粮积极性低。玉米加工企业前期库存已基本消耗殆尽,收购商收购难度较大,年底面临着元旦春节备货,企业需提前做大库存,近期玉米淀粉企业、酒精企业等深加工有所回升,生猪存栏量小幅上升,饲料消费稳定增长,综合以上因素,近期玉米价格仍有上涨空间。但由于国内玉米供大于求的基本面短时难以改善,玉米去库存压力巨大,后期随着东北新季玉米大批量的上市,市场供应宽松的局面将会显现,禁超带来的物流运输成本压力逐渐成为新常态,玉米价格仍面临下行压力。预测春节后玉米价格将略有下降,预计后期玉米价格在0.85元/斤左右。尽管高库存对玉米价格构成压力,但是当前玉米库存主要集中在临储仓库,市面上的余量并不多,所以影响未来玉米价格走势的关键在于抛储的进度和定价。如果抛储进度超预期,或定价下调, 会对玉米价格构成压力;反之,玉米价格不排除反弹可能。根据以往经验,临储优先释放的是存储期限长的粮食,这也决定了未来优质玉米会成为市场上的稀缺资源,如果不能及时供给,价格上涨的概率也较大。
(三) 调查户玉米种植面积、产量和已出售均价及与上年对比情况
玉米种植散户都是自留地或少量承包地,受种植习惯的影响,常年都是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地瓜,种植面积相对稳定。种植大户受土地成本、土地流转、种植效益等因素影响,根据国家农业政策和粮食价格的预测,会调整种植结构。但是受国内粮价底,加上适合本地种植的效益好的经济作物品种有限,玉米种植面积不会大幅度减少。调查的农户今年玉米产量均比去年有所提高,但是出售均价比去年低10%左右。由于价格较低,农户惜售,大部分的存粮都待价而沽。
(四) 调查户玉米生产成本、预计收益变化情况
2016年玉米种植成本较上年小幅下降。调查的4户平均每亩生产成本为760.75元,较去年的830.31元,同比减少69.56元,降幅为8%。原因主要是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稳中有降,雨水调和,灌溉费用减少,机械化水平提高。
预计收益情况。调查的农户玉米平均每亩产量1012.5斤,按新玉米的平均出售价格0.80元/斤计算,玉米出售收入约为810元/亩,比去年的833元/亩,下降2%。由于前期价格较低,今年多数农户惜售,手中多有余粮,持粮观望,以待价格上涨。
玉米与其他农作物比价及收益对比情况。从调查情况来看,今年玉米价格大幅低于小麦价格,虽然有些农户玉米增产,但由于玉米价格与小麦价格相差较大,使玉米收益远低于小麦收益。调查的农户认为,按照今年的产量和投入成本,玉米卖到一斤0.8元以上能保本,卖到一斤1元以上才算是合理的,1亩1季其他经济农作物的净收益一般能达到甚至超过一千元,现在种植玉米还远远达不到,像今年这种低价,种植玉米就亏本。近两年种植小麦等传统作物都出现这种情况。玉米价格暴跌导致农户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受调查的农户表示将根据粮食价格的变化来调整种植结构,明年多种花生、地瓜等效益好的作物。
(五) 市场收购主体玉米收购数量、库存及与上年同期对比情况
莒南是养殖大县,种粮农户多有散养生猪的传统,所产玉米多数作为饲料。全县今年玉米总产17.64万吨,商品量约4万吨。全县的饲料企业所需玉米多为外地调运。所调查的4个农户,有1户新玉米没卖,一户卖了2000斤,另外2个种粮大户卖了不到50%。按照往年的规律,每年新玉米收获期间,由于受玉米水份含量较高影响,玉米价格均处于低位,后期价格会呈现上涨趋势;受当前新玉米收购行情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农户对玉米价格的预期比去年有所降低,但仍希望能卖个好价钱。基于今年的亩产量,种粮大户估计的玉米保本价格为0.77元左右,散户的保本出售价格为0.85元。农户期望的玉米出售价格为1.05元左右。
粮食企业新玉米收购进度、数量及与上年同期对比情况。当前玉米价格整体以弱势为主,但后市价格并不明朗,调查的2家企业对后期玉米价格走势均表示说不准。用粮企业整体购销也相对谨慎,多存有观望情绪,另外受资金和库存等限制,企业玉米收购一般采取随采随用的方式,一般的库存不会超过一周的生产用量,新玉米库存量有限。调查的2家玉米加工企业均已加工饲料为主,目前2家企业对玉米的收购计划比去年基本没有变化。由于本地粮源较少,2家企业所需玉米多为外地粮贩上门供货,本地农民所产玉米首先保证养殖自用,有余粮的农户也在待价而沽,玉米上量有所放缓。
(六) 临储政策取消后,对当地粮食生产和价格变化的影响
玉米临储政策取消后,主要是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价格信号来引导玉米生产,调节供求,促进玉米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农户角度来看,自2008年临储玉米托市收购的启动以来,在以保护农户种植积极性的前提下,临储收购价格持续走高,收购力度不断增强,带动国内玉米价格直线上涨,玉米收购价格从2008年的0.79元/斤持续飙升至2014年的1.2元/斤,受此影响国内玉米种植面及玉米总产量不断增加,玉米的政策收储确实对农民的增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2016年临储收购政策取消后,国内玉米价格的最大支撑点不复存在,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生产者随行就市销售玉米,在玉米现货市场供大于求和进口玉米及替代谷物的冲击下,国内玉米价格将持续走低。从用粮企业角度来看,在国家玉米“托市”收购政策影响下,原料玉米价格保持高位,然而淀粉、酒精、饲料等下游市场产品价格却长期在低位徘徊,在政策、市场的双重压力下,部分玉米深加工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临储收购政策取消后,玉米价格将呈现稳中下调的趋势,玉米原粮价格回调,同时也推动国内玉米深加工企业进入整合期,在淘汰掉规模小、效益不好、资金链不充足的企业后,国内用粮企业的“春天”即将来到。
(七)影响粮食生产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粮食价格下跌,而生产成本上升,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必将影响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田大户和家庭农场主的生产积极性。二是劳动力大量转移导致种粮劳动力素质下降。由于粮食生产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农户对获得粮食高产意识和依赖性不强,粮食生产呈现口粮化、兼业化势头,种粮劳力素质不断下降。加上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弱化,现有高产栽培技术难以推广到位,大面积高产技术普及不够,粗放式的低产低效技术迅速扩大,已成为限制作物产量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三是缺乏粮食晾晒场地和储存技术。随着农村城镇化速度的加快,部分农民住进楼房,晒场和存粮房屋减少,由于没处存放,农民收获后不得不在田间或晒场直接售卖,不能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四是种粮大户急需金融扶持和大型农机具等服务。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加,土地规模流转成为可能,大批的种粮大户涌现出来。他们靠规模种植,降低了种植成本,但资金和大型农机具等需要政府部门的扶持。五是随着国家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秸秆无害化处理成为农民的难题。一方面政府禁烧秸秆,另一方面农民没有实用、方便又能取得效益的秸秆处理方式。养殖业发达的地方,一亩玉米秸秆能卖二、三十元,有的免费送人,有的地方没人要只能出工、出油钱自己弄。
(八)对策建议
1、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对于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防止借土地流转为名搞非农建设,防止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使基本农田非农化和非粮化。
2、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等方式来调整粮食生产结构。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调整品种结构,以优质小麦、花生等为主体,突出发展优质粮食产业,形成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的供给格局。实施粮食生产化学农药、化肥减量使用,提高粮食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减轻环境负荷。
3、大力依靠科技兴农。科技进步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资源约束不断收紧的背景下,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主要依靠科技。要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等方面,有效挖掘粮食作物增产潜力,推动粮食产量和品质同步提升。
4、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粮价由市场定,市场有了活力,就会带动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市场价格,农业生产者便会在合理利润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政策扶持的导向,以及市场需求来调整和安排农业种植结构。
5、提升农业竞争力。一是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真正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做大做强。二是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包括加工制造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是要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农民可以通过购买专业化的服务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肥料由肥料公司提供,种子由种子公司提供,农机由农机公司提供。(作者:孙晓红 刘少军 审核: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