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莒南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7月11日下午,莒南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社会救助工作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县社会救助工作开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陈玉栋 县民政局一级主任科员
侯 丽 县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社会救助股股长
王永正 县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社会救助股副股长
社会救助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重要防线,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近年来,莒南县民政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省厅“1261”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总体思路,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努力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精准、高效、温暖的救助服务。5月29日,我县《力行民之所盼绘就温暖底色》“南·必救”社会救助工作品牌成功入选2025年度全省社会救助推介品牌。
一、构建立体化帮扶体系,打造救助服务“联合体”。一是形成综合高效救助格局。建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议事协调机制,形成“民政牵头、部门协同、镇街落实”的“大救助”工作架构,构建广覆盖、有梯度、相衔接的综合救助格局。二是建强三级救助工作网络。建立县级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镇级“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综合服务平台,村级社会救助工作站三级工作网络,村居配备便民服务员帮办代办。三是打造精准高效服务模式。通过“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实施动态监测、定期核对、分类救助,通过主动发现机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保障范围。
二、推动救助提质增效,兜牢民生保障“安全网”。一是加大社会救助扩围力度。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实现“15连增”,严格落实低保渐退、刚性支出抵扣等政策,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截至6月份,累计新增低保对象546人、特困人员150人。二是打造阳光救助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低保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对受理申请、审核确认、办理时限、政策落实、群众满意度等环节监管,将规范管理贯穿保障全过程。三是探索多元化救助方式。建立“资金+物质+服务”的救助模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满足困难群众多元化需求。开展“守护心灵”关爱项目,为精神障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建立“医疗+心理+康复”全周期服务模式。开展“微爱妈妈”关爱项目,对孤困儿童进行结对帮扶,用专业个性化服务补充基本救助服务。
三、构建多维救助模式,扩大弱有众扶“朋友圈”。一是“党建+”让救助更有力度。建立县镇村党员服务困难群众体系,开展兜底解忧暖民心活动。打造“孝善食堂”“积分超市”“爱心菜园”等微阵地,“春雨社工”“城市微光”等志愿团体开展帮扶480余次。二是“社工+”让救助更有深度。围绕低保、特困、低边3个类别,从6个维度评估分级,将需求评定为“红黄绿”3个级别,形成“363”社会救助服务路径。三是“慈善+”让救助更有温度。深化“政府+慈善”综合救助帮扶,打造20余个慈善项目。募集慈善资金为低保、特困等群体实施“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保险”项目。筹集社区慈善资金145.57万余元,形成极具特色的“社区基金+专项帮扶”模式。
答记者问
01保障基本民生是民政部门的重要职能。今年以来,莒南县民政局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侯丽(县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社会救助股股长):
今年以来,县民政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发力,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一是扎实做好民生兜底保障工作。认真落实社会救助各项政策和上级工作要求,建全救助保障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做好分层分类救助工作,进一步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截至6月份,全县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8554户10462人、城乡特困供养人员3578人、城乡低保边缘家庭157户287人,实施临时救助425人次。1-6月份共发放各类社会救助保障资金6660.85万元。
二是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充分发挥“大数据”线上预警和“铁脚板”线下摸排作用,线上依托山东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信息预警,线下依托镇街民政办工作人员、村级便民服务员等基层力量,主动发现、充分核实、全面摸排、精准服务。截至6月份,累计新增低保对象546人、退出496人,新增特困人员150人、退出113人,进一步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升了社会救助综合保障能力。
三是积极开展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深化“政府+慈善”综合救助帮扶,积极推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相衔接,实施“情暖夕阳”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关爱项目,积极参与“慈善救急难双百行动”,开展“大病救助、关爱健康”慈善项目。探索开展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第三方照护服务工作,努力在“物质+服务”救助方式上打开新局面,提升特困人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5月29日,我县“南·必救”社会救助工作品牌成功入选2025年度全省社会救助推介品牌。5月30日,我县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县。
02请问,目前我县低保等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分别是多少?
王永正(县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社会救助股副股长):
目前,我县执行的是2024年3月市民政局、市财政局下发的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的保障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932元和745元;城市特困人员和农村特困人员的保障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1212元和969元;城乡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标准按失能、半失能、能自理三档,分别为每人每月847元、484元、201元。其中,城乡低保金,原则上按照审核确定的申请家庭人均收入与当地低保保障标准的实际差额计算。以保障基本生活为目的的各类补助政策原则上不重复享受,分散供养的孤儿家庭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成员共同纳入低保范围,但孤儿本人享受孤儿待遇不再发放低保金;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点困境儿童已获得低保金且未达到基本生活补贴标准的实行补差发放。
03民政工作是连接民心的桥梁。下一步,在社会救助和兜底保障工作方面,县民政局有什么具体打算?
陈玉栋(县民政局一级主任科员):
一是强化业务培训,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基层经办人员业务培训,确保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畅通。多渠道广泛宣传社会救助政策,提高群众知晓度。结合“驻村工作日”,深入社区、村居开展政策宣传活动,面对面为群众讲解救助政策和申请流程。
二是强化政策落实,提升保障水平。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继续落实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工作,认真学习新出台的《临沂市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全面开展认定工作。坚持“大数据比对”和“铁脚板摸排”双管齐下,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保障范围。
三是强化部门协同,形成救助合力。加强与人社、医保、卫健、残联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实现数据互通共享,为落实相关救助政策的衔接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全力保障困难群众切身利益。探索推动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和防止返贫帮扶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工作,积极对接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形成工作合力,扎实开展好衔接并轨工作,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四是强化救助创新,提高服务质效。在做好物质救助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特殊困难群体,积极探索“物质+服务”双向发力新路径,创新社会救助新模式。开展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第三方照护服务等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
下一步,县民政局将进一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服务理念,持续擦亮“南·必救”社会救助品牌,进一步强化业务培训,加大政策宣传,优化动态管理,完善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效能,真正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切实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