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莒南县政府网站
退出长者模式
长者浏览模式
政策解读
莒南县召开2025年科技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8月8日下午,莒南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2025年科技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以来莒南县科技创新工作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史 飞 莒南县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

李子璇 莒南县科学技术局副局长

鲁 伟 莒南县科学技术局三级主任科员、科技合作与外国专家服务科科长

今年以来,县科技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目标,围绕全县重点产业链发展,加快实施“翅膀工程”,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科技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提升。

一、建立帮包服务机制,助力科创企业提质增效。建立领导班子成员及中层干部“一对一”服务科创类企业工作机制,每名干部分别联系1家科技领军企业、1家初创期科技企业和1名专家教授,常态化联系帮包企业22家。坚持一周一联系、一月一走访,实时掌握企业需求及制约发展堵点。机制运行以来,先后帮助解难题32项,协助申报项目19项,帮助申请贷款9500万元,争创平台6个,争取上级补助770万元。

二、深化校地企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坚持带着企业需求直奔教授、直奔实验室、直奔科技成果,建立“走进高校”“专家教授莒南行”引才机制,扎实开展校企“双向奔赴”对接活动,先后走进中国石油大学等5所高校,开展中国海洋大学“专家教授莒南行”等活动10次。签订校地战略合作协议3项,线下签约12项,开展产学研合作16项。

三、推进人才项目联动,激发产业链创新活力。今年以来,共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2项,其中推荐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18项,市级揭榜挂帅项目2项,各级各类人才项目19项。同时,不断深化招才引智,靶向招引一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创新的高端人才。山东海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围绕“多模态海藻成分识别与绿色提取技术及应用开发”等3个企业项目获批2025年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预计可获省市奖补资金180万元。推荐兴泉油脂、碧海机械等10家企业(个人)参加市级创新创业大赛,均顺利进入答辩环节。

四、打造高能级平台,强化产业创新支撑。金胜粮油联合江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等8家单位申报的临沂市花生精深加工及副产物高质化利用创新联合体成功获批,成为全市首个花生生产加工领域创新联合体。成功获批食用植物油精深加工、新能源(锂电)2家市级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全市共9家)。组织12家企业进行省市重点实验室重组,目前已成功获批玉皇粮油、华纶新材料等6家临沂市重点实验室。

五、培育创新主体梯队,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育苗工程”,重点帮扶一批规上科技型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动员40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6月份,我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5.54亿元,同比增长11.58%;高新产值占比为50.05%,同比增长2.82%,较2024年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增长1.48%。指导12家企业申请省级小微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补助,可获补助资金120万元。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帮助海达塑料、海基生物等24家企业成功备案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共计1.11亿元。上报2024年度研发费用24.4亿元,同比增长31.18%。

六、强化科技惠农服务,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以科技特派员服务为抓手,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推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全县77名科技特派员开展现场指导等服务活动350余次。今年以来,依托市级科技特派员花生产业服务团开展集中培训活动2次,引进高油酸花生新品种12个,开展花生水肥一体化高产示范种植技术推广,在丰农盛种植合作社应用花生-玉米套种双高产新模式,示范带动高油酸花生3000余亩。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全市13条标志性产业链布局,围绕我县承载的重点产业,积极融入全县产业发展图谱,搭建研发、人才、交流、转化“四个平台”,推动产业、企业需求与人才、高校、技术高效匹配,加快“四链融合”,努力开创全县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

答记者问

01请围绕莒南县重点产业链发展,介绍一下莒南县产学研合作如何实现企业“需求端”与高校“供给端”的精准匹配。

鲁伟(莒南县科学技术局三级主任科员、科技合作与外国专家服务科科长):

县科技局将推动校地企产学研合作作为提高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围绕县域产业发展需求,坚持由政府引导,积极畅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以“走进高校”系列活动为抓手,推动产业与专业精准对接,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一是精准摸排需求,夯实交流对接基础。围绕企业需求导向,瞄准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以链长制为依托,全面摸清县域内企业“需求端”。通过日常企业调研走访、交流座谈等多种方式,常态化摸排梳理企业技术需求。今年以来,累计新征集企业技术需求66项,面向全县企业发布高校成果汇编6册。同时,积极融入省市科技大市场。组织全县119家企业在临沂市科技大市场平台提报技术需求,力争实现需求端和供给端的精准对接。

二是创新对接模式,常态化推动双向奔赴。充分发挥在外博士人才资源优势,常态化开展校企双向对接活动,今年以来,先后走进中国石油大学、齐鲁师范学院等5所高校,开展中国海洋大学等“专家教授莒南行”等活动10次。开展产业推介、政策宣传、校企对接和人才招聘活动,累计对接专家人才74人次,企业56次。创新举办2025年“来莒南‘博’一搏”莒南县首届博士创新创业大赛,40多家高校50余个项目团队参赛,12个项目获奖。

三是强化跟踪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对2024年已签约项目进行全流程跟踪服务,推动成果转化提速增效。指导庄氏富泉农业生物与临沂大学罗启仕教授联合申报省级创新创业大赛;乐家家纺联合南通大学王海峰教授就“高档印花家纺产品的新工艺研发”项目开展合作,正在建设新厂,预计10月底完成建设。

02高能级平台建设中,共性研发平台、创新联合体等在破解莒南县传统产业技术瓶颈、吸引高端创新资源集聚方面发挥了怎样的独特作用?

李子璇(莒南县科学技术局副局长):

一是建设共性研发平台,赋能产业升级。临沂市食用植物油精深加工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聚焦食用植物油精深加工重点产业,临沂市新能源(锂电)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重点聚焦新能源(锂电)产业。通过搭建这些共性研发平台,不断聚焦县域重点产业领域,整合创新资源、攻克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推动重点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二是建设创新联合体,驱动协同创新。由金胜粮油牵头,联合江南大学等3所高校院所及兴泉油脂等4家企业共同申报的临沂市花生精深加工及副产物高质化利用创新联合体获批建设。联合体由国家级高层次领军人才、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元法教授担任联合体首席科学家,聚焦粮油加工行业关键技术难题,依托人才、技术、资金、平台多种优势资源互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预计3年内,联合体成员单位花生制品、精品粮油合格率提升20%,带动行业整体生产成本降低15%,新增经济效益超5亿元。

三是重点实验室重组,提升创新效能。今年以来,已成功获批玉皇粮油、三方化工、华纶新材料、滨海新材料、美达电力、金鹏磨料磨具6家临沂市重点实验室。其中,华纶新材料、滨海新材料、美达电力、金鹏磨料磨具等4家临沂市重点实验室,均深耕新材料领域,有利于推动新材料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助力莒南县在新材料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03上半年,我们科技创新在助力县域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请问下半年,围绕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部门将重点采取哪些具体举措?特别是在培育创新主体、促进成果转化和深化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有哪些创新性部署?

李子璇(莒南县科学技术局副局长):

一是聚力创新主体培育。深化科创类企业“一对一”服务机制,力争全年解决帮包企业核心技术需求40项以上,联合高校院所推动5家以上企业创建省市级创新平台。推动“规上企业高新化、高新企业规模化”,助力高新技术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式发展,力争年内全县规上高企数突破90家。重点支持金胜粮油建设省技术创新中心、阜丰发酵开展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力争全县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68家。

二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围绕重点产业链培育项目,依托兴泉油脂、亚新塑料等申报临沂市重点研发计划。跟踪对接高层次人才引育项目申报后续工作,确保年内获批市级以上项目10项以上。重点支持金胜粮油建设省技术创新中心、阜丰发酵开展省重点实验室重组。深入贯彻全市生物制造产业链专班会议精神,聚焦我县5家规上生物制造重点企业,实施生物制造产业精准赋能行动,促进技术需求与科研供给高效匹配,推动我县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县域传统产业,加快科技赋能步伐,全力以赴推动磨料磨具、橡塑、铸造等产业加速升级,切实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交流。围绕县域产业发展需求,常态化开展“走进高校”等产学研对接系列活动,积极筹备走进天津工业大学、江南大学等活动,邀请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专家,开展“专家博士莒南行”活动专场,力争全年实施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30项以上。近期,将以“创新引领发展 挑战赢得未来”为主题,重点面向“高端不锈钢、绿色食品、新材料”等领域,积极承办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创新挑战赛(山东临沂),通过大赛承办,加快建立以需求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