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县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柳编、石雕石刻、木梳、烙画、黑陶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以来,莒南县高度重视“非遗+普法”工作,召开莒南县“非遗传承+普法宣传”工作部署会议,加强资源整合与力量协同,将法治元素融入文化传承,累计开展活动37场,覆盖群众5.7万人次,创作“非遗普法”文创产品50余件,实现“文化活态传承”与“法治精神浸润”双赢。
一、夯基础,构建“非遗+普法”人才队伍
一是摸清非遗资源底数。全面调研掌握非遗文化资源传承情况,摸清全县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才底数,评估非遗项目与普法宣传结合潜力,形成非遗项目、传承人目录清单,实行定期维护、动态管理。经调研,莒南县现有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16项,非遗传承人247人。二是建强普法宣传队伍。组建56人“莒小法·普法志愿者服务队”,注重吸纳非遗传承人、法律工作者等加入,深入城市社区、校园开展“讲案例、学法律”宣讲活动,同时40余个普法责任单位结合工作职能,开展国家安全、卫生健康、消费者权益保护、安全生产等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真正让法治理念深深根植于群众内心。三是开展非遗法治培训。以提升法治素养为核心,积极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专项法治培训,重点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著作权法》等法规,将技艺水平精、创作意愿强、法治素养高、热心公益普法事业的非遗传承人有计划地发展为“公益普法人”,源头提升非遗作品的法治内涵。
二、聚合力,活化“非遗+普法”宣传阵地
一是非遗工坊构筑法治宣传角。在板泉高榆木梳、坊前石雕石刻等31个县级非遗工坊设置法治宣传角,精心挑选、陈列丰富多样的法治宣传资料,内容包含民法典、法律援助、防范电信诈骗等法律知识,让非遗传承人和群众在工作和生活中潜移默化中汲取法律知识,逐步提升法治素养。同时组建“非遗法律服务团队”,定期开展“法治体检”,为传承人提供法律咨询、合同审查、维权指导等法律服务,以法律力量守住历史的“根与魂”。二是基层法治阵地融合非遗元素。在县法治文化广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和273处村居法治文化阵地增加法治主题非遗作品,以古代法治人物、法治故事、法治雕刻等形式表现法治元素,传播和弘扬法治文化理念,提升法治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三是云端拓展非遗普法宣传渠道。依托网络新媒体,在《莒南首发》客户端、莒南融媒视频号、“文旅莒南”公众号、“非诉在线”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开设“非遗传承+普法宣传”专栏,及时策划发布具有本土特色的图文并茂的推文、推送主题鲜明的原创短视频,将非遗传统艺术活跃于群众视野,让群众在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接受法治教育,提高自身法律意识。
三、创特色,打造“非遗+普法”文化精品
一是创作“非遗+普法”产品。聚焦葫芦雕刻、扎染、剪纸等17项非遗技艺,将法治元素巧妙融入传统工艺,打造独具特色的普法载体。岭泉镇以葫芦为画布,精雕细刻民法典核心条款;涝坡镇运用扎染工艺,让普法宣传跃然衣间;坊前镇创新推出石雕法治名言、剪纸法治故事,将法治教育融入传统文化课堂;板泉镇推出“木梳普法”,让法治关怀伴随日常梳理。大店镇以黑陶非遗为载体,创作出30余件“法治陶语”作品,让人们在欣赏中感悟法治文化。二是丰富“非遗+普法”形式。组织编排相声等普法节目,开展法治文艺演出,引导群众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团林镇邀请“秀娟庄户剧团”编排“快板+法治”节目《快板声声赞法治》,融入反诈、婚姻家庭等法律知识,让群众在充满节奏感的快板声中接受法治教育。筵宾镇在农产品展销会上展出法治铜烙画、糖画普法短诗、面塑普法吉祥物等创意展品,推动普法从单向传播迈向互动共鸣。第二届莒南县白茶开采仪式上,洙边镇邀请剪纸和鲁班锁非遗传承人在现场创作,群众在艺术创作中直观地了解、学习法律知识。三是打造“非遗+普法”品牌。将非遗普法与形象标识和吉祥物“莒小法”深度交融,推出扇子、钥匙扣等系列文创周边,并同步开设“莒小法普法小课堂”,广泛传播莒南普法新形象。洙边镇深耕白茶文化,将“暑红”“雨青”“露白”三款茶宠与“莒小法”融入法治蒲扇设计,让普法宣传浸润缕缕茶香。大店司法所打造“莒小法积分超市”助力社区治理,居民参与普法小课堂、法治大讲堂等法治实践活动可获得积分,兑换普法文创产品,激发居民参与热情,让“莒小法”品牌扎根基层,成为推动法治建设的活力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