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工坊开工忙。连日来,莒南县石莲子镇的“共富工坊”纷纷切换成“春忙模式”,开足马力忙招工、抢订单、抓生产,铆足干劲、争分夺秒,奏响新春奋进曲。
这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正以“家门口就业、不出村致富”为核心目标,通过创新打造的“共富工坊”矩阵,蹚出一条资源盘活、产业升级、村民增收的融合发展新路。
“绣花针”穿起闲置资源“金丝线”。传统乡村振兴往往陷入“大拆大建”的思维定式,而该镇另辟蹊径,用"绣花功夫"唤醒沉睡资源。当2万平方米闲置资产通过智慧管理系统精准盘活,旧院落转型跨境电商基地,废弃养殖场变身加工车间,我们看到的是基层治理思维的根本转变。这种“微改造”模式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保留了乡村肌理,实现了从“物理空间再造”到“经济生态重构”的跨越。数据显示,30余家企业的入驻不仅带来千万级订单,更催生出智慧农业等新业态,印证了“存量资源就是增量财富”的发展辩证法。
“三式工坊”织就家门口的“共富锦”。在就业矩阵构建中,“三式工坊”的创新尤显温度与智慧。针对农村留守群体设计的弹性岗位,让“宝妈岗”、“银发岗”不再是就业市场的边缘符号,而是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当60岁农妇在庭院里完成外贸订单,当年轻母亲背着娃娃操作缝纫机,这种“不离乡、不离土”的就业模式,既破解了空心化难题,又守住了乡村文明的根脉。23个星级工坊创造的超千个岗位背后,是基层治理者对农民需求的精准把脉,更是对“人的城镇化”命题的创造性回答。
产业链上绽放“土特产的国际范”。当传统手工业嫁接跨境电商,当农产品加工延伸出标准化基地,该镇打破了城乡要素单向流动的困局。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搭建的共赢模式,让该镇生产的睡衣穿在了欧美消费者的身上,全球产业链与乡村作坊产生奇妙共振。这种“指尖上接单、田埂边生产”的产业生态,既保持了乡村的烟火气,又注入了现代经济基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产业升级样本”。
数字背后的“幸福经济学”。数字或许更具说服力,户均年增收2.8万元,村集体年均增收15万元,订单排到10月的繁忙景象...但这些成绩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发展理念的革新。当该镇党委书记提出“让群众端稳致富碗”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经济账,更是民生账、幸福账。这种以“共富”为底色的乡村振兴,正在重塑城乡关系,开创着“不离乡的城镇化”新路径。
乡村振兴的“不离乡答卷”。乡村振兴不是浪漫主义的田园牧歌,而是需要智慧破题的系统工程。该镇的实践启示我们:激活乡村不必大拆大建,共同富裕无需背井离乡。当每个闲置院落都成为创富空间,当每位村民都能在家门口实现价值,乡村振兴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这样的“小工坊大文章”,或许正是破解城乡融合发展难题的一把金钥匙。